2-07.慈悲_不以自己的立場.喜好.觀點.得失,去做利益眾生和該做的事
【重點提示】
1, 慈悲-茲心非心,不計較自身的利益得失,當然不會有敵人。
2, 本我習性會讓人只去做喜歡的佈施和功課,容易產生分別心。
3, 不要讓慈悲變成理想口號,要以學習成長去規劃該做的付出。
4, 只做你喜歡做的功課,很容易有分別心成為下一個梁武帝。
大家常說菩薩很慈悲,所以要相信菩薩的存在。
菩薩多少會感受體會到我們的難處,而來幫助庇佑我們。
也常聽說,心有慈悲、就無敵人。
那慈悲是什麼意思呢?
很多人卻都不清楚,
四無量心-慈、悲、喜 、捨
將「慈悲」拆開來看,就是「茲心非心」。
簡單的意思就是說:要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
茲心,就是自己的觀念、心思、立場、想法。
非心,就是面對事情,不要把自己的心思放在第一位。
遇到事情時,要先冷靜客觀地,去體會一下對方。
或許,他會有你所沒看到、聽到的,另有內心的隱情。
你就不會以自己的意識立場、或二分對立的是非對錯,
輕易地去論斷批評,看待他人和事物。
雖然善良慈悲,但也不可以當濫好人。
無私心、不計較的去關心他人,
但也不能讓對方予取予求、過度貪愛放縱。
要用智慧去審思衡量,冷靜地了解該如何幫對方。
修行的功課要修無分別、無二分,再來就是修慈悲心,
這是一個很重要建立正知見和提升自我品德的進程。
因此慈悲喜捨,
就是不偏執在自己的預設立場觀感,
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替他人著想。
不要輕易地被眼睛看到的表相,
耳朵所聽到的虛相給蒙蔽,
就不會去計較別人對你任何的好壞、批評 、言語 、行為。
然後再用歡喜心,去做布施付出,
而不是很勉強地被人逼著去做。
你所捨出的布施,是否真心的歡喜願意;
其實他人都可以感受得到,
究竟是虛情假意或是心不甘情不願,
都很容易會被拆穿的。
一般人在心理學上的三我:
獸性本我、人性制我、神性超我,
往往都是獸性和人性的比例佔比較重。
獸性本我:
面對事情時,自然就會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
強烈的防衛性會先保護自己,再去攻擊別人。
往往一時之間,就會做出傷害他人、後悔的事。
這也是為何一再地告訴大家要來修行,
就是要盡量去除原始本我的獸性。
讓菩薩慈悲的神性超我意識,盡量地來發揮。
人性制我:
除了本我獸性會本性的防衛、攻擊他人,
人性制我的社會道德、世俗觀念,
也會產生另一種修行上很大的障礙。
就是在行善布施做修行功課時,
會傾向做出大家喜歡的行為,
容易陷到一般多數人追求虛榮心的名相裡,
例如:會一窩蜂地找某大師去皈依、灌頂;
只聽聞某位法師開辦的法會很靈驗,就搶著去參加;
或是用分別心去助印自己喜歡的部份經書。
這些行為都是先以自己的喜好利益為考量,
而沒有達到慈悲修行的無私、無我心。
正確慈悲的做法,是要有規劃來尋找適合因緣的善知識、道場來皈依學習。
學習任何能幫助到眾生的智慧能力,
也學習善用各社會資源、手機網站等工具;
不計較個人的喜好興趣得失,
將弘揚善法、幫助眾人當成一件該做的事。
就像是領了菩薩的薪水,盡力地把眾生照顧好。
反觀自己在做的,是喜歡做的事!還是該做的事呢?
若你在修行學佛中,只做你喜歡做的事......
那你很可能會變成下一個梁武帝,......無功無德!
(住我相布施,僅福德,非功德)
『何謂喜歡做的事?』
一去念佛、持經咒、參加法會等,
就覺得很歡喜跟菩薩超有感應,
因此努力精進的做做做......。
但是對於利益眾生該做的事,
卻一點也不放在心上、沒興趣去做。
『何謂該做的事?』
@就像你討厭工作上班,
但為了賺錢照顧家人,也只能努力去做。
@就像學生不喜歡上課,
但為了增長智慧,也只能勉強去學習。
@就像人的一生一定要去圓滿四件大事,
1,穩定工作收入。
2,照顧家庭、孝順父母。
3,修行圓滿天命。
4,社會公益的布施付出。
而不是像梁武帝只偏執的做,與佛有關係的事!
而不去好好的照顧全國人民百姓,當然就無功無德了!
這些該做的事,可能有很多不是你喜歡的,如:
@或與念佛、念經、法會、持咒等沒關係的;
@或因你的習性能力不足,而無法處理的;
@或是會有點勉強,要耗費時間精神金錢的;
但卻都是應該要去做的功課。
許多人因此就選擇逃避,
想著我都已經有在佈施、念經持咒的功課了,
幹嘛還要去做哪些呢?
四明平常在佛堂上課服務,也是已經夠累了。
但許多該做的事,雖然不喜歡做,
仍然還是硬著頭皮去做。
@要用我休息時間做線上八字批論錄音服務!
我不想做,但我也做了。
@要我開課假日高階諮商實習班!
又要佔用到休息時間,我不想開,但我也開課了。
@要我開師資班的課程!
一對一上課又累,壓力又大,我不想做,但我也開課了。
@疫情嚴重,學生改視訊上課,佛堂說很多學生需要電腦!
其實也不關我的事?
但仍又熬夜忙了一個多月,整修出超過30台筆電電腦,送給低收戶學生。
遺憾的是!!!!
有很多修行學佛的人,
偏偏都只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然後業報惡運現前了!
又再去抱怨.......
怎麼做了這麼多念經、持咒、參加法會、佈施的功課,
卻都沒得到庇佑而改運呢?
因為你若像是梁武帝做了許多相關的佈施,
沒有完全了解慈悲喜捨、行菩薩道的無私心,
當然就無功無德,無法得到善因果的庇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