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偽經_經文不是在爭辯真偽,有大師很不認同唐三藏翻寫的佛經

 

20160911 (25)2-24.偽經_經文不是在爭辯真偽,有大師很不認同唐三藏翻寫的佛經

 【重點提示】 

1,沒有一本佛經是佛陀寫的,但佛經仍在傳揚佛陀的義理

2,四依法的依義不依文,教導不能在文字片面字意去鑽研

3,禪宗不立文字和金剛經諸法如筏,就是怕陷入文字障法執心中

4,經文都是翻譯來的,不做考古研究,而是有沒懂得其教導的道理

5,網路整理節錄,最早佛經大約在佛陀涅槃250年後才漸漸被寫記下來

若有人還在爭辯哪部佛經是真經和偽經,

那表示已陷在很嚴重的文字障和法執心了。

因為從考古和科學的觀點來看,

所有文字所寫的佛經,

沒有一本是佛陀親自寫的。

跟論語一樣,也不是孔子所寫的。

都是佛陀弟子經由口語傳承記錄下來,

再由各國佛門大師來翻譯成為佛經。

翻譯的經文是否完全符合原意,

一直以來也是一個很大的爭議;

但是也不能因此因咽廢食,而不去讀學佛經;

而是要用智慧去學習分辨佛經裡的哪些道理。

例如:大家最熟悉的佛說阿彌陀經。

四明就會相信,的確西方佛國有阿彌陀佛,

但我就不相信西方淨土滿地都是有黃金琉璃。

若真懂得異次元神靈界高維度空間的存在,

西方佛國根本就不可能像三維度空間,有黃金這東西。

那阿彌陀經為何在經文裡,如此描述呢?

這又要懂得契機施教、以假修真的道理。

若在2500年前,直接告訴你有個九維度西方淨土。

你聽得懂嗎?你願意一心想去嗎?

先用你聽得懂得、你喜歡的黃金珠寶,

你才願意發心往生去西方淨土吧!

這也是文字障,最大的問題來源。

佛經中有許多這種契機施教的比擬用法,

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王菩薩本願經,

都有很多吸引你願意去相信祂的美好字詞。

都需要用智慧去分辨,不可陷入貪婪妄求的迷失中。

我也常聽聞到很多師兄姐,

我們所看中文寫的佛經都是翻譯寫過來的,

翻譯大師翻差了、翻少了怎麼辦?

或是又加上了自己的觀點想法怎麼辦?

簡單考一下大家,

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中文版佛經,是哪一位大師翻譯的呢?

十個人中,將近有八個不知道;

還有人說是唐三藏或是鳩摩羅什翻寫的。

實際上是大家很不熟悉的西域人,實叉難陀法師翻寫的。

四明在研讀占察善惡業報經中的地藏占察木輪時,

也開始修持地藏法門,並深入了解相關經典。

上網一查,很驚訝的發現,

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是由一位大家不熟悉的法師,

西域于闐國實叉難陀法師所翻寫的,

而他對當時的唐玄奘大師所翻譯的佛經,

還很不以為然地沒有效法和不認同。

所以你還要把佛經當成是不可違抗的聖旨嗎?

以下是節錄網路上,對於實叉難陀的報導:

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有很多譯經大師功不可沒,

其中以玄奘大師當之無愧,成為後人仰視的大法師。

不過在唐代另一位譯經大師實叉難陀,

卻對玄奘大師的譯經風格視而不見、很不認同,

他翻譯佛經時,是在玄奘三十年以後。

當時玄奘大師新譯佛經已很流行且被認同,

按理說他應該效法玄奘的譯寫風格,但他沒有這樣做。

因他認為玄奘所譯寫的佛經,過於注重詞藻華美,

為了對仗工整虛詞過多,或許是很好的文學作品,

卻容易讓人猜想臆測,不易懂得經文的原意涵義;

反而失去經文原有的義理,難去弘揚應有的佛理。

當時除了實叉難陀,還有圓測、法寶、法藏等法師,

也都對玄奘所翻譯的佛經,懷有不滿的情緒。

因此實叉難陀依然以簡約順適為主,傾向以原意譯寫,

和玄奘之前舊譯的風格更相近;

並採用鳩摩羅什所譯寫的許多譯名來譯寫。

實叉難陀譯的經共計十九部,一百零七卷。

其中《華嚴》、《楞伽》和《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最為人所熟悉認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原本舊譯只有六十卷,

實叉難陀大師新譯經文為八十卷;

舊譯只有八會三十四品,新譯有九會三十九品。

實叉難陀是由武則天派遣使者前往西域于闐國,

迎請回大唐後,重新翻譯《八十華嚴》等佛經。

當《八十華嚴》翻譯完成後,武則天看後深得歡喜,

就批上流傳至今著名的經首四句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再節錄一則網路上維基百科對禪宗的解說:

禪宗祖師為令學人悟入第一義諦,

會運用特別的教學方法引導,稱作「機鋒」。

其要旨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意指禪宗於教門外另有所傳,

不以文字,直指清淨本心,令見佛性而開悟。

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

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

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除去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再分享個網路不知「真假」的小故事:

有個老阿嬤和兒子都出家了,

六月六曬經節當天,將佛經都搬出來曬。

她翻開阿彌陀經一看,發現裏面一個字都沒有;

就嚇到了,還因此大病了一場。

認為自己沒佛緣了,連佛經都不給看了。

後來也就離開了寺院,不出家還俗。

最後解說一個很重要的考古知識,

大家知道目前可以考證出來,

最原始有文字記載的佛經,

是在佛陀涅槃多久之後才出現的呢?

大家一定會當然爾地想著,

佛陀涅槃後不就由大弟子大迦葉,

號召五百羅漢,在石窟做第一次佛經結集嗎?

阿難當時還沒悟道,無法進到石窟裡,

後來在外面痛哭了一夜後,

猛然悟道,才能進到石窟裡參與結集。

由記憶背誦能力第一的阿難,

在「如是我聞」地背說出佛陀曾說過的話語,

然後由下面的羅漢弟子,一一驗證記錄下來,

成為印度梵文所記載的佛經。

然後中國的大師們再到天竺取經,

翻譯後,成為我們所看的中文佛經。

很可惜的如果你也是這樣想,那你就錯了!

以下節錄整理網路百科和其他報告:

釋迦牟尼和弟子說法,完全憑藉口傳心記,沒有文字記錄。

在佛陀住世時,以及佛陀剛入滅的第一次結集,

並沒有用文字作記錄。

只是參加結集的這五百位長者阿羅漢,

共同默契承認結集了哪些經典,

第一次的結集只有經和律而已。

公推阿難尊者結集『經』之梵語稱修多羅,

公推優婆離尊者結集『律』之梵語稱做波羅提木叉或毘奈耶。

當時古印度還沒有統一文字作記錄的文化,

而且因為四大階級的影響,奴隸階級是不准學習識字,

所以近60%的印度人都是文盲。

僧團尚未分裂成上座部與大眾部之前,佛經都是口耳相傳的。

僧團正式分裂成上座部與大眾部,

也是在佛陀入滅後一百五十年左右的阿育王時代。

也有說是佛入滅後二百五十年,稱為部派佛教。

分裂的部派才漸漸正式以偈語、碑文文字記錄佛陀教理,

並流傳成為佛教的典籍佛經。

現在學術界中,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的學者共同認定,

最早期的佛經確實是阿含經,其中又以雜阿含為最早,

其餘的眾多佛經是由僧團經數百年集結會誦,

逐次集結出不是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最完整集結以文字記錄寫作的三藏佛經,

約在西元前一世紀末,佛陀滅度後4-500年間。

在錫蘭僧團中的長老擔心流傳下來的零散經文,

和以口耳相傳的佛理弘法模式,

恐因戰亂導致僧人四處流散,無法永續傳承。

最後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五百阿羅漢長老

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

舉行上座部結集史稱第四次結集。

會誦集結三藏教典,並以僧伽羅文字將經典寫在貝葉上。

這是首次將三藏集結成完整文字佛經的開始,史稱貝葉經。

因為每個人的記憶和理解並不相同,

如此產生的佛經也就會發生理解的差異;

若再加上傳到各區再翻譯的佛經,

其中文字涵意描述和真實義理的誤差可能就更大了。

最嚴重就是第二次集結,對於「十事」戒律的爭議,

因無法達到共識而造成佛教的分裂成上座部和大眾部。

事實上,大藏經裡面早期與後期的同一部經典,

會出現許多人不同翻譯的版本。

不論小乘經、大乘經,也都會發現佛經有經過『增飾』的情形。

佛弟子將佛說的話,以自己經驗又加以發揮解釋,

比如:中文妙法蓮華經目前有七卷,

但學術界認為最原始的妙法蓮華經只有三卷或四卷。

這也就說明為何四依法第二要「依義不依文」,

對佛經經文的理解,要明白其精神、義理、智慧,

不能只在文字的字意上做鑽研計較。

修行學佛必知正見

佛堂占察命理服務˙&課程時間
為免耽擱到大家的時間,務必事先電話預約服務喔!
有佛堂師姐專人在安排,黃老師沒有在受理預約服務哦!
  台北佛堂, 02-2314.5216 / 0903-787376  台北市忠孝西北路1段41號15之一
台中佛堂, 04-2426.1671 / 0955-583222  台中市西屯區中清路3183
高雄佛堂,  07-201.0116 / 0936-377931    高雄市前金區仁德街303號2樓
嘉義服務,每週五晚上 7-9      吳讚峰老師 0928-790133
服務地點:竹居茶樓 嘉義市大雅路二段275

瀏覽本網站若要得到最佳版面效果,請使用Mozilla Firefox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Copyright © 2011-2021 易學佛堂官方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信箱: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版權所有 © 2016 易學佛堂.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