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5.0 十翼傳內容概要簡述

20160911 (78)

【彖辭上下傳】

        彖,據說是古代一種牙齒犀利的獸類,能夠咬斷堅硬之物,所以孔子假借為其斷語之辭,可以斷定一卦之義,知道一卦陰陽消息,剛柔變化的不同,及其生成原理

,從卦德、卦義、卦情,一一作了解釋與說明,等於是一卦的總論,先釋卦名,後釋卦辭。

        如蒙卦彖日:「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象辭上下傳】

        解釋卦象稱大象,解釋爻象稱小象。大象分列於每卦之後,爻象分列於每爻之後。「象」即為象徵、形象之義。

       象辭有正面與反面的敘述,如取象與自然界的變化,比卦「地上有水」、蒙卦「山下出泉」、師卦「地中有水」,是正面的比喻。

       而訟卦「天與水違行」、謙卦「地中有山」、賁卦「山下有火」,是反面的比喻。以自然現象的不同,比喻的人生意義也不一樣。

【繫辭上下傳】

      《繫辭傳》是《易經》最全面性的註解,為孔子研究《周易》之通論,它有總綱,有細目,其內容論及《周易》作者,成書年代,觀物取象的方法,易學的重要作用。

       並解釋八卦,展示易噬之法,還穿插解說了多則爻辭等,泛論作易之本旨及舖述易道之廣大,並指陳卦爻數象義理之精華,是初學易經必須研讀之文獻。

【序卦傳】

       說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後的次序,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由乾坤至坎離,共三十卦,言宇宙自然及杜會現象,含有宇宙論及人類進化等諸哲理。

       下篇由咸恆二卦至既濟、未濟卦,共三十四卦,言人事現象、家庭人倫及處世之道,由天地萬世始,在《序卦傳》中,可以知道天人相應,本末終始之義,尤其在《易經》的六十四卦以「未濟」為終,更明白指出,易的生生之德,生命永不停留,永遠有新的出發。

【說卦傳】

       闡明易經的根本原理,解釋八卦的卦象與卦義,從體、相、用三方面總說八卦的形成與性質,及所代表的物象與陰陽三才六位之說,進而由八卦相重相錯,成生生不已的次序,而有《易經》六十四卦生成變化的軌跡,也是占噬者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

【雜卦傳】

       取兩兩相錯或兩兩相綜的兩個卦,以一字或兩字畫龍點睛,勾勒出易道之要義,對此解說之,使每一卦活靈活現,不失《易經》「易簡」之義。

       如「乾剛坤柔」、「比樂師憂」、「咸,速也。恆,久也。」

【文言傳】

      《文言》是乾坤兩卦所獨有,因為乾坤兩卦是易之門戶,六十四卦之根本,明此二卦之理,方能解析其他諸卦而不失其大義。

       因此要瞭解乾坤二卦深一層之意義,就必須熟讀乾坤二卦的文言。

       關於「文言」兩字之義,一般認為,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故用有文采的語言來修飾乾、坤二卦,這種文辭,即為文言。它樹立了中國人心目中的道德人格,

       如:「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依據《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概括自漢至宋代之易學為兩派六宗,列表如次:

「象數派」

一、象數宗:自商.瞿子木傳至漢代田何、孟喜、梁丘賀等人,以漢代諸儒為正宗,盛行於兩漢。

二、機祥宗 談災變吉凶禍福之說。始於孟喜,傳焦延壽至京房,成為占驗卜噬之一派。

三、造化宗:言宇宙生成變化之理,有諸圖說之配合。含有道家玄學之風,自陳搏至邵雍等人。

「義理派」

四、老莊宗:盡黜象數,以老子、莊予解釋易理,有王弼、韓康伯、王肅等人。

五、儒理宗:集古易漢學之大成,專闡儒理,有宋代周敦頤、程頤、朱熹、胡暖等人。

六、史事宗:以史事參證易理,有宋代李光地、楊萬里、司馬光、歐陽修等人。 近人南懷瑾更加以擴充成「兩派十宗」之說,兩派為道家易學與儒家易學。

十宗者:一占卜、二災祥,三譏緯,四老莊,五儒理,六史事,七醫藥,八丹道,九堪輿,十星相。

       以上列舉甚詳,然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兩派六宗或是兩派十宗,均不可能完全概括所有易學內容,僅作為研讀易學的參考。

易經中階周易十翼傳

佛堂占察命理服務˙&課程時間
為免耽擱到大家的時間,務必事先電話預約服務喔!
有佛堂師姐專人在安排,黃老師沒有在受理預約服務哦!
  台北佛堂, 02-2314.5216 / 0903-787376  台北市忠孝西北路1段41號15之一
台中佛堂, 04-2426.1671 / 0955-583222  台中市西屯區中清路3183
高雄佛堂,  07-201.0116 / 0936-377931    高雄市前金區仁德街303號2樓
嘉義服務,每週五晚上 7-9      吳讚峰老師 0928-790133
服務地點:竹居茶樓 嘉義市大雅路二段275

瀏覽本網站若要得到最佳版面效果,請使用Mozilla Firefox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Copyright © 2011-2021 易學佛堂官方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信箱: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版權所有 © 2016 易學佛堂.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