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四聖諦的研究(下)

20161112 (18)四聖諦的研究(下)

除了檢視自己目前實踐四聖諦的功夫之外,我認為第三轉四行的重點在 ” 已□出 ”二字上,你得好好認真的檢視是否從四個見中真正的已經脫離出來,即是從 ” 苦知見出;苦集斷見出;苦滅證見出;苦滅道跡修見出 ” 。
       
否則,你可能又有所執著 ” 你認為的見 ” 或 ” 你認為好的四聖諦法 ” 於道之中,忘了它只是一個法門帶領你進入道而已。
       
所以,第三轉提醒了你是否詳加檢視自己的 ” 四聖諦行為 ” 執行後的結果,更重要的你是否也從 ” 四聖諦知見 ” 中脫離了。


      
本經文的下一段,佛陀又不厭其煩的諄諄告誡你,怕你有所懷疑而不夠精進,再次以他本身做為例子,告訴你佛陀於四聖諦中所下的功夫及其利益。所以,佛陀說了如下的一段話 :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回佛陀以其過去失敗的例子,告訴比丘們,我已前不知有此四聖諦,不知道它有三個層次及其開展的十二個行為,而且當時我也不知如何去正思惟這些人生課題。

       所以,我無法從許多的天人、魔、梵人、沙門、婆羅門及其眾多的法師的教授中,得到解脫、跳出困境、離開苦得樂,也無法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但是,我經過努力後,曉得用正思惟的方式:用眼去看,啟開智慧,用心明瞭,覺察覺悟。


      
首先去正思惟四聖諦的第一轉四行:什麼是四聖諦?


      
然後我又進一步思惟四聖諦的第二轉四行:如何實踐四聖諦?


      
最後,我又再思惟四聖諦的第三轉四行:檢視自己執行四聖諦的成果為何?如此反覆用功於十二行中的每一個行,所以我才能解脫與出離於這個苦,況且我個人還以此方式亦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


      
簡單的說,若你能 ” 生眼、智、明、覺 ” 於四聖諦十二行中,努力的去實踐它們,有朝一日你就可以得到如同我佛陀一樣的成就。


      
經文中尚有最後一段問 憍陳如知法未?及一些禮贊轉法輪的話,我在此不多談。請參閱文後之附錄的完整的轉法輪經經文。


      
這一篇轉法輪經的重點,我認為除了四聖諦、三轉及十二行之外,那就是 ” 生眼、智、明、覺 ” 這句話


      
它 出現於每一轉及每一行當中,若我們沒有深入瞭解此句話,那我們就難以看 懂這篇轉法輪經在講些什麼。這也就說明了何以我一開始就去解說【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唯有先搞懂 ” 生眼、智、明、覺 ” 及 ” 正思惟 ” ,然後才以正思惟的方法及態度、分別依序思惟



四聖諦的第一轉 : 苦集滅道是什麼?

四聖諦的第二轉 : 如何實踐 ” 復知、當斷、當證、當修 ” 的功夫?

四聖諦的第三轉 : 如何檢視自己 ” 知出、斷出、證出、修出 ” 的成績為何?

四聖諦的結果:得到解脫及出離並可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此才有機會獲得佛陀在本經文中,所欲分享親證出來的四聖諦的利益及其過程。

       我個人喜歡由結構上來看,將此篇經文分成二個主題:正思惟及四聖諦。佛陀又用了相同的手法來詮釋這二個主題。他用了四個步驟來分別解釋正思惟及四聖諦,整理成如下所示:


  什麼是正思惟? ( 對象:正思惟 )

  如何來做正思惟? ( 步驟:時,生眼,智,明,覺 )

  如何檢視正思惟? ( 檢查點或現象:生眼、生智、生明、生覺 )

  什麼是正思惟的成果? ( 利益:幫助你用系統化方式看清楚事情 )


當你有了正思惟的方法,你才有機會進入四聖諦的三轉十二行中並瞭解其最後成果:


  什麼是四聖諦? ( 對象: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 )

  如何來做四聖諦? ( 步驟:復知、當斷、當證、當修 )

  如何檢視四聖諦? ( 檢查點或現象: 知出、斷出、證出、修出 )

  什麼是四聖諦的成果? ( 利益:解脫、出離、自證 )

        所以,從本轉法輪經你是否約略看見佛陀以非常系統的、科學的方式來傳遞他的理念及與你分享他曾經走過的歷程。


       
而且要做好一個佛陀的弟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連四聖諦的第一轉或許甚至第一行都沒搞清楚時,老師又給你第二轉四行,不久,佛陀深恐你自滿而停滯,又是第三轉四行,若我是佛陀的弟子,肯定會吃不消。


      
還好佛陀又怕你過份苦惱產生退轉的心,馬上來個精神喊話,人格保證有 糖可吃因為他走過及吃過。如此苦口婆心及以身做則的老師,你要不精進,我看也難。


      
本文主要是提供我個人在讀此經文及查閱資料的心得。並未深入解釋一些佛學名詞,例如,何謂聖諦?何謂苦?何謂苦集?何謂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為目前,我仍然在找尋原始的四聖諦經文版本。


       
我反而著重於詮釋我在此經文看到佛陀講四聖諦的秩序及其用心良苦。待日後,再將四聖諦逐條講個仔細。

附錄 :轉法輪經經文

轉法輪經  (三七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聖諦智,(知)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已知當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 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 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 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 「知法未?」

      憍陳如白佛: 「已知,世尊!」

      復告尊者憍陳如: 「知法未?」

      拘鄰白佛: 「已知,善逝!」

      尊者拘鄰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鄰。

      尊者阿若拘鄰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 「諸仁者!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天身。梵天乘聲唱言: 「諸仁者!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義饒益諸天、 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

願諸位大德於四聖諦中,

已知,知已知。

已知,知已知。

己出,知己出。

已出,知已出。

何謂聖諦?

【聖】

     (術語)正之義也。證正道,名為聖。勝鬘寶窟下本曰:「聖者正也。以理正物名為聖。」大乘義章十七末曰:「初地以上,息妄契真會正,名聖。」

【聖人】

    (術語)梵語阿離野 A^rya ,譯言聖者聖人。對於凡夫之稱。謂大小乘見道以上,斷惑證理之人也。涅槃經十一曰:「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為聖人耶?如是等人有聖法故。常觀諸法性空寂故。 以是義故名聖人,有聖戒故復名聖人。有聖定慧故,故名聖人。有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捨離,故名聖人。有七聖覺故,故名聖人。」金剛經 曰:「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聖諦】

    (術語)聖者所見之諦理也。諦者言其理之真實不虛也。

俱舍論二十二曰:「何義經中說為聖諦?是聖者諦,故得聖名。

       於非聖者此豈成妄,於一切是諦性無顛倒故。然唯聖者實見非餘,是故經中但名聖諦,非非聖諦,顛倒見故。如有頌言:聖者說是樂,非聖說為苦,聖者說為苦,非聖說是樂。」

       勝鬘寶窟下本曰:「聖諦者苦集滅道,審實不虛,故名為諦。又能生不顛倒實解,故名為諦。聖謂諸佛,就聖辨諦,故云聖諦。又此能生無漏聖解,目之為聖,故云聖諦。」


FROM: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不哀相逄苦 . 離哀苦、所求不得苦

       倉卒五種苦 :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不哀相逄苦 . 離哀苦 ;因五皆求不得所以苦。

       彼人種 –-> 從生、增生、以隨、以有、欲成 a 五陰已生,命根已得 a 是名為生

       何因緣 -- 生苦為生者;身、意 ( ) 、身意;惱、疲、憂

      人令身、從痛

      令意、從受

      令身意、知受

      令身待受惱、覺受

      意念熱惱、知受

      令身意熱惱、從受苦

      身熱疲、熱惱、從受

      意熱、惱疲、令熱憂、從受

      身意惱、熱疲、從念熱惱、從受

      苦聖諦,(知)當復知,

      苦集聖諦,已知當斷

      苦滅聖諦,已知當作證

      道跡聖諦,已知當修

      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

      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

      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

      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

*now,see,wisdom,understanding,awake. 



       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

       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悉知四聖諦。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

       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

       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

       若復有言:『我當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得,復得苦滅道跡聖諦』者,斯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

       如來、應供、等覺 ──> 如來,如應(應證)、平等正覺

       「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

      「汝等當正思惟: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五九 思惟經  (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 或謂世間有常,或謂世間無常,世間有常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有邊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爾時,世尊一處坐禪,以天耳聞諸比丘集於食堂,論議之聲。聞已,往詣食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 「汝等比丘眾多聚集,何所言說?」

       時,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我等眾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論:或說有常,或說無常,如上廣說……。」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論議。所以者何?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汝等比丘!應如是論議:此苦聖諦、此苦 集聖諦、此 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是論議,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 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0 覺經  (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或有貪覺覺者,或瞋覺覺者,或害覺覺者。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坐具於眾前坐。告諸比丘: 「汝等莫起貪覺覺,莫起恚覺覺,莫起害覺覺。所以者何?此諸覺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

      「汝等當起苦聖諦覺、苦集聖諦覺、苦滅聖諦覺、苦滅道跡聖諦覺。所以者何?此四聖諦覺,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向於涅槃。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當勤方便,起增上欲,正智、正念,精進修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具思惟,見、開、了、分別、發、見  

具思惟,見開,了分別發見。





佛堂占察命理服務˙&課程時間
為免耽擱到大家的時間,務必事先電話預約服務喔!
有佛堂師姐專人在安排,黃老師沒有在受理預約服務哦!
  台北佛堂, 02-2314.5216 / 0903-787376  台北市忠孝西北路1段41號15之一
台中佛堂, 04-2426.1671 / 0955-583222  台中市西屯區中清路3183
高雄佛堂,  07-201.0116 / 0936-377931    高雄市前金區仁德街303號2樓
嘉義服務,每週五晚上 7-9      吳讚峰老師 0928-790133
服務地點:竹居茶樓 嘉義市大雅路二段275

瀏覽本網站若要得到最佳版面效果,請使用Mozilla Firefox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Copyright © 2011-2021 易學佛堂官方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信箱: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版權所有 © 2016 易學佛堂.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