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偽經_經文不是在爭辯真偽,有大師很不認同唐三藏翻寫的佛經
【重點提示】
1,沒有一本佛經是佛陀寫的,但佛經仍在傳揚佛陀的義理
2,四依法的依義不依文,教導不能在文字片面字意去鑽研
3,禪宗不立文字和金剛經諸法如筏,就是怕陷入文字障法執心中
4,經文都是翻譯來的,不做考古研究,而是有沒懂得其教導的道理
5,網路整理節錄,最早佛經大約在佛陀涅槃250年後才漸漸被寫記下來
若有人還在爭辯哪部佛經是真經和偽經,
那表示已陷在很嚴重的文字障和法執心了。
因為從考古和科學的觀點來看,
所有文字所寫的佛經,
沒有一本是佛陀親自寫的。
跟論語一樣,也不是孔子所寫的。
都是佛陀弟子經由口語傳承記錄下來,
再由各國佛門大師來翻譯成為佛經。
翻譯的經文是否完全符合原意,
一直以來也是一個很大的爭議;
但是也不能因此因咽廢食,而不去讀學佛經;
而是要用智慧去學習分辨佛經裡的哪些道理。
例如:大家最熟悉的佛說阿彌陀經。
四明就會相信,的確西方佛國有阿彌陀佛,
但我就不相信西方淨土滿地都是有黃金琉璃。
若真懂得異次元神靈界高維度空間的存在,
西方佛國根本就不可能像三維度空間,有黃金這東西。
那阿彌陀經為何在經文裡,如此描述呢?
這又要懂得契機施教、以假修真的道理。
若在2500年前,直接告訴你有個九維度西方淨土。
你聽得懂嗎?你願意一心想去嗎?
先用你聽得懂得、你喜歡的黃金珠寶,
你才願意發心往生去西方淨土吧!
這也是文字障,最大的問題來源。
佛經中有許多這種契機施教的比擬用法,
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王菩薩本願經,
都有很多吸引你願意去相信祂的美好字詞。
都需要用智慧去分辨,不可陷入貪婪妄求的迷失中。
我也常聽聞到很多師兄姐,
我們所看中文寫的佛經都是翻譯寫過來的,
翻譯大師翻差了、翻少了怎麼辦?
或是又加上了自己的觀點想法怎麼辦?
簡單考一下大家,
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中文版佛經,是哪一位大師翻譯的呢?
十個人中,將近有八個不知道;
還有人說是唐三藏或是鳩摩羅什翻寫的。
實際上是大家很不熟悉的西域人,實叉難陀法師翻寫的。
四明在研讀占察善惡業報經中的地藏占察木輪時,
也開始修持地藏法門,並深入了解相關經典。
上網一查,很驚訝的發現,
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是由一位大家不熟悉的法師,
西域于闐國實叉難陀法師所翻寫的,
而他對當時的唐玄奘大師所翻譯的佛經,
還很不以為然地沒有效法和不認同。
所以你還要把佛經當成是不可違抗的聖旨嗎?
以下是節錄網路上,對於實叉難陀的報導:
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有很多譯經大師功不可沒,
其中以玄奘大師當之無愧,成為後人仰視的大法師。
不過在唐代另一位譯經大師實叉難陀,
卻對玄奘大師的譯經風格視而不見、很不認同,
他翻譯佛經時,是在玄奘三十年以後。
當時玄奘大師新譯佛經已很流行且被認同,
按理說他應該效法玄奘的譯寫風格,但他沒有這樣做。
因他認為玄奘所譯寫的佛經,過於注重詞藻華美,
為了對仗工整虛詞過多,或許是很好的文學作品,
卻容易讓人猜想臆測,不易懂得經文的原意涵義;
反而失去經文原有的義理,難去弘揚應有的佛理。
當時除了實叉難陀,還有圓測、法寶、法藏等法師,
也都對玄奘所翻譯的佛經,懷有不滿的情緒。
因此實叉難陀依然以簡約順適為主,傾向以原意譯寫,
和玄奘之前舊譯的風格更相近;
並採用鳩摩羅什所譯寫的許多譯名來譯寫。
實叉難陀譯的經共計十九部,一百零七卷。
其中《華嚴》、《楞伽》和《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最為人所熟悉認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原本舊譯只有六十卷,
實叉難陀大師新譯經文為八十卷;
舊譯只有八會三十四品,新譯有九會三十九品。
實叉難陀是由武則天派遣使者前往西域于闐國,
迎請回大唐後,重新翻譯《八十華嚴》等佛經。
當《八十華嚴》翻譯完成後,武則天看後深得歡喜,
就批上流傳至今著名的經首四句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再節錄一則網路上維基百科對禪宗的解說:
禪宗祖師為令學人悟入第一義諦,
會運用特別的教學方法引導,稱作「機鋒」。
其要旨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意指禪宗於教門外另有所傳,
不以文字,直指清淨本心,令見佛性而開悟。
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
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
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除去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再分享個網路不知「真假」的小故事:
有個老阿嬤和兒子都出家了,
六月六曬經節當天,將佛經都搬出來曬。
她翻開阿彌陀經一看,發現裏面一個字都沒有;
就嚇到了,還因此大病了一場。
認為自己沒佛緣了,連佛經都不給看了。
後來也就離開了寺院,不出家還俗。
最後解說一個很重要的考古知識,
大家知道目前可以考證出來,
最原始有文字記載的佛經,
是在佛陀涅槃多久之後才出現的呢?
大家一定會當然爾地想著,
佛陀涅槃後不就由大弟子大迦葉,
號召五百羅漢,在石窟做第一次佛經結集嗎?
阿難當時還沒悟道,無法進到石窟裡,
後來在外面痛哭了一夜後,
猛然悟道,才能進到石窟裡參與結集。
由記憶背誦能力第一的阿難,
在「如是我聞」地背說出佛陀曾說過的話語,
然後由下面的羅漢弟子,一一驗證記錄下來,
成為印度梵文所記載的佛經。
然後中國的大師們再到天竺取經,
翻譯後,成為我們所看的中文佛經。
很可惜的如果你也是這樣想,那你就錯了!
以下節錄整理網路百科和其他報告:
釋迦牟尼和弟子說法,完全憑藉口傳心記,沒有文字記錄。
在佛陀住世時,以及佛陀剛入滅的第一次結集,
並沒有用文字作記錄。
只是參加結集的這五百位長者阿羅漢,
共同默契承認結集了哪些經典,
第一次的結集只有經和律而已。
公推阿難尊者結集『經』之梵語稱修多羅,
公推優婆離尊者結集『律』之梵語稱做波羅提木叉或毘奈耶。
當時古印度還沒有統一文字作記錄的文化,
而且因為四大階級的影響,奴隸階級是不准學習識字,
所以近60%的印度人都是文盲。
僧團尚未分裂成上座部與大眾部之前,佛經都是口耳相傳的。
僧團正式分裂成上座部與大眾部,
也是在佛陀入滅後一百五十年左右的阿育王時代。
也有說是佛入滅後二百五十年,稱為部派佛教。
分裂的部派才漸漸正式以偈語、碑文文字記錄佛陀教理,
並流傳成為佛教的典籍佛經。
現在學術界中,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的學者共同認定,
最早期的佛經確實是阿含經,其中又以雜阿含為最早,
其餘的眾多佛經是由僧團經數百年集結會誦,
逐次集結出不是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最完整集結以文字記錄寫作的三藏佛經,
約在西元前一世紀末,佛陀滅度後4-500年間。
在錫蘭僧團中的長老擔心流傳下來的零散經文,
和以口耳相傳的佛理弘法模式,
恐因戰亂導致僧人四處流散,無法永續傳承。
最後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五百阿羅漢長老
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
舉行上座部結集史稱第四次結集。
會誦集結三藏教典,並以僧伽羅文字將經典寫在貝葉上。
這是首次將三藏集結成完整文字佛經的開始,史稱貝葉經。
因為每個人的記憶和理解並不相同,
如此產生的佛經也就會發生理解的差異;
若再加上傳到各區再翻譯的佛經,
其中文字涵意描述和真實義理的誤差可能就更大了。
最嚴重就是第二次集結,對於「十事」戒律的爭議,
因無法達到共識而造成佛教的分裂成上座部和大眾部。
事實上,大藏經裡面早期與後期的同一部經典,
會出現許多人不同翻譯的版本。
不論小乘經、大乘經,也都會發現佛經有經過『增飾』的情形。
佛弟子將佛說的話,以自己經驗又加以發揮解釋,
比如:中文妙法蓮華經目前有七卷,
但學術界認為最原始的妙法蓮華經只有三卷或四卷。
這也就說明為何四依法第二要「依義不依文」,
對佛經經文的理解,要明白其精神、義理、智慧,
不能只在文字的字意上做鑽研計較。